天游注册代理1958

主题教育进行时| 公共基础学院教师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3-07-05 20:54:17浏览次数:189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全社会引起热烈的反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公共基础学院直属党支部第一时间召开中心组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之后,全体党员进行了认真学习,党员教师唐玉环副教授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并于7月5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认同的力量》的理论文章。

  文章指出,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塑造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民族自信的思想元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哲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认同的力量。

  文章提出:第一,“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先哲们提出的美好理想。这一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其核心理念是“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思想的深厚历史积淀和广泛社会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环境,也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土壤。正因为共产主义理想与“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并呈现旺盛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第二,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政治道德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政治统治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正当性依据。民本思想把是否重民、亲民、爱民作为君主德行和政权正当性的重要评判标准,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所以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衷心拥护,才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第三,“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沃土,蕴含着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强大力量。传统文化赋予了爱国主义“舍生取义”的基本特质。“义”是先秦诸子百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英勇无私的牺牲精神展现了“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党在革命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也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淳风美俗”实现天下大治是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崇尚的政治理念。在先哲们看来,要实现天下大治,不仅要有圣君廉吏,还要有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习俗。“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只有每个人品德高尚、遵纪守法,每个家庭尊老爱幼、和睦兴旺,整个国家才能安定有序,天下才会实现大治。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风尚,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是在传承淳风美俗的文化传统。
  文章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磅礴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思想资源,从中汲取认同的力量。我们要努力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供稿单位:公共基础学院直属党支部)


版权所有©天游注册代理1958(中国)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